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1-13 08:13:14
【1】
微笑拈花,佛说两般世界
拨观照影,我怀一片冰心
【五台山殊像寺楹联】
[释义]
微笑拈花,仿佛听到了佛所说的两种世界,一种现实世界,一种内心世界。
审视自己,我自是一片冰心。
第一次知道“拈花一笑”这个典故还是在印度拍的历史剧《佛陀》,后来去查证又发现宋代高僧释普济在《五灯会元·七佛·释迦牟尼佛》中亦有记述:“世尊在灵山会上,拈花示众,是时众皆默然,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。”
“拨观照影,我怀一片冰心。”如同一个灵魂的呐喊,呼唤着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。 当我们拨开迷雾,直视自己的影子,我们是否能看到那颗如冰般纯净的心? 保持一颗冰心,不仅仅是对世俗的抵触,更是一种对自我的坚守,在复杂的世界里,保持简单是一种能力。
每当夜深人静时,喜欢独处一隅,静静地观照自己的内心。那些曾经的梦想、追求和执着,都如同冰心般晶莹剔透,不染尘埃。它们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,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。 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,“拨观照影,我怀一片冰心。”愿我们都能拨开迷雾,找到自己的内心,怀抱那颗如冰般清澈的志向和情感,勇敢地走向未来。
感悟:自然之境,清静自在,天高云阔,初心不改
【2】
山静尘清,水参如是观
天高云浮,月喻本来心
【承德水月庵楹联】
释义:
群山寂静,尘埃不染,看山看水,印证梦幻泡影如是观,天空高远,云朵漂浮,看云看月,悟透本来心。
在这山静尘清之境,喧嚣远去,心地澄澈。那潺潺流水,似在诉说着无尽的禅意,我们置身其中,参悟这世间的种种,此乃真观。
看那天高云浮,变幻无穷,恰如世事无常,云起云落,自在而洒脱。
而那明月高悬,宛如我们的本来心,纯净无染,无论风云如何变幻,它始终静静地洒下清辉。
人生之路,何尝不是如此,在纷繁复杂中,我们需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,不为外境所扰,如同那寂静的山峦。
以一颗觉悟的心,去看待世间万物的生灭变化,如流水般顺势而为,不执着于一时的得失。
追寻如明月般的本来心,在浮躁的世界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自在,不为俗尘所蔽,以禅的智慧去体悟生命的真谛,从而能自在地行走于这如梦如幻的人间道场。
感悟:世事难参透,不若静心修自身,一颗豁达的心让人可在浮躁中静下来。
【3】
剪一片白云补衲;
邀半轮明月看经。
兰州白塔寺
释义:
"剪一片白云补衲"这一句,通过“剪白云”来补缀破旧的衣衫,表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与悠然。白云在此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象,更象征了诗人淡泊名利、简朴生活的追求。
"邀半轮明月看经"这一句,写出在明月的陪伴下阅读经书的场景。邀明月来一起读经,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。这里的“经”不仅仅是书籍,更象征了对智慧和真理的探索。
出自白塔寺楹联。此处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修行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,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情境。用白云补缀衣物,与明月为伴研读经文,都是一种借自然之美来净化心灵,通过减少物质的贪恋达到心灵的自由。这种生活态度,不仅体现了对物质世界的超脱,也展现了追求精神世界深度的决心和方法,即利用自然界的元素来增进心灵的宁静与智慧。
感悟:人生就是个圈,善恶皆有回应,你投出的善,收的亦是良善,混在名利场,那终究是在红尘中。
【4】
方外云山无非幻境,
静中岁月自有长春。
西安广仁寺
释义:
远离世俗的云山之地,其实也只是虚幻的景致。在平静淡泊的日子里,内心自然会感受到长久的青春与活力。
在远离世俗喧嚣的方外云山之间,人们常常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。但这飘渺如云、美丽如画的景致,也不过是一场幻境,是心灵暂时逃离现实的避风港。
真正能让我们永葆青春的,并非外在的山水美景,而是在平静淡泊的生活中,内心所孕育的那份宁静与智慧。
外在的东西,无论多么美丽,终究只是过眼云烟,幻境一场。
真正的修行,是在于内心的平和与宁静。
在远离世俗喧嚣的方外云山之间,人们常常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。但这飘渺如云、美丽如画的景致,也不过是一场幻境,是心灵暂时逃离现实的避风港。真正能让我们永葆青春的,并非外在的山水美景,而是在平静淡泊的生活中,内心所孕育的那份宁静与智慧。朋友们啊,外在的幻境虽美,但终究不能长久“真正的平静,不是远离车马喧嚣,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。”当我们学会在静中寻求智慧,岁月便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永恒的春天。 被欲望和执念牵绊的自己,到哪里都是无心的“呆人”“腹有诗书气自华,岁月从不败美人”在平静淡泊的岁月中,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长久的青春与自在。
【5】
野鹤闲云,何非法相。
清风明月,亦是色尘。
济南趵突泉
[释义]
清风和明月,同样是物质世界的表象。对待万事万物,哪怕在欣赏清风明月等自然美景时,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,不被外物所迷惑,不执着于任何表象。
此楹联出自山东济南的趵突泉。
大意是,野鹤在天空自在翱翔,闲云悠然飘荡,它们看似超脱尘俗,然而又何尝不是一种法相的显现呢?
清风徐徐吹拂,明月静静高悬,这般美好的景象,实际上也不过是色尘的一部分罢了。
法相者,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与真实相貌,它超越了表面的形色,直指事物的内在规律与本质。
而色尘,则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物质世界,它绚丽多彩,却终归于无常与空性。
宇宙间的一切现象,无论是自由飞翔的野鹤、悠闲飘荡的闲云,还是令人愉悦的清风、皎洁的明月,它们都既为法相,亦是色尘。
正如《金刚经》所云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
世间万物,终究不过是在无尽时空中的短暂显现,如同梦境般虚幻不实。
只有不执着于外在的表象,学会洞察其背后的真谛,才能够达到内心真正的自在与解脱。
在这世间,野鹤闲云看似自由洒脱,无拘无束,仿佛远离了一切尘世的纷扰。然而,又怎能确定这不是另一种形式的“法相”呢?它们或许也只是一种外在的呈现,而非本质的真实。
清风明月,那般美好而令人陶醉,是无数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。可是,当我们深入思索,便会发现,它们其实也不过是“色尘”,是这纷繁世界的表象之一。
我们不应被这些看似美好的景象所迷惑,而应学会透过现象去看本质。在追逐自由与美好的过程中,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被表面的东西所蒙蔽。以一种更为深刻和睿智的目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,去探寻那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理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,理解我们自己的存在意义。让我们不执着于野鹤闲云的逍遥假象,不沉醉于清风明月的迷人外表,而是努力去追寻那更为深远的智慧与真谛。
【6】
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,
开颜便笑世间可笑之人。
《游七星岩》中说:“腹中天地宽,常有渡人船。”当你腹中能撑船的时候,就会变得善良,变得慈悲。这时,遇见的所有人都是良人,眼前的一切烦心事,也都会化作一个个有趣的故事。
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已经失去的,也不是尚未得到的,而是此刻拥有的。不为往事扰,余生只愿笑。
开心了就笑,不开心了就过会儿再笑,不管生活多苦,都要笑着面对。
感悟:胸中若广阔而悠长,方得人间的从容不忙,对人间事,世间人,一切皆可一笑而过。
【7】
睡至二三更时,凡功名都成幻境;
想到一百年后, 无少长俱是古人。
黄梁梦亭联
有一副楹联,上联说的是淡泊名利:“睡至二三更时,凡功名都成幻境”;下联讲的是要看淡年龄:“想到一百年后,无少长俱是古人。”应当说,说得非常透彻!但,人生在世,若把一切都看得太透,便会很没意思。还是要让自己置身于滚滚红尘中,悉心品味人生的过程,享受创作的快乐!
一百年之后,我们都化成尘土,从此尘归尘,土归土,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呢?
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已经失去的,也不是尚未得到的,而是此刻拥有的。不为往事扰,余生只愿笑。
感悟:所谓荣华富贵、功成名就皆是黄粱一梦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,莫要太执着。
【8】
笑古笑今,笑东笑西笑南笑北,
笑来笑去,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
观事观物,观天观地观日观月,
观上观下,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
乐山凌云寺
凌云寺的这付对联独树一帜,它模拟弥勒佛的自嘲,笑自己"原来无知无识","观他人总有高有低",而没有笑世间可笑之人。这付对联,一连用了九个"笑"字,九个"观"字,上下联的一"笑"一"观",对应工整、通俗易懂、诙谐有趣、琅琅上口,又透出一种认识他人与认识自己的清醒。
"笑自己原无知无识,观他人总有高有低"这两句话直击了常人的要害;讽喻世人不要总是高高在上,自以为是,傲视一切;善意地劝告修行人,要正确地认识自己、看待他人,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无识,众生的平等。人生就是一个局,局中人看遍世间万物,也别忘了观己身。
感悟:人生就是一个局,局中人看遍世间万物,也别忘了悟透自己,就是正确认识自己。
既知道自己的优势,也知道自己的不足。因为在现实中,自己的能力有限,可以向他人学习,补己之所短。
【9】
《半字诗》佚名
半水半山半竹林,半俗半雅半红尘。
半师半友半知己,半慕半尊半倾心。
半醒半迷半率直,半痴半醉半天真。
半虹半露半晴雨,半皎半弯半月轮。
人生哪有多如意,万事只求半称心。
【赏析】
小诗末句为灵隐寺内的一副禅意对联。人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以一颗坦然的心看世事纷纭,不求万事皆如意,一半称心足矣。生活一半如意一半失意,人生一半明媚一半凄凉,岁月一半欢喜一半忧愁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,人生本就是一道未解的选择题,从不圆满,也不全是遗憾。无论对人对事,都不能要求面面俱到,事事周全,凡事只求半称心,才能知足常乐。
【10】
上联:山中鸟语花香,活泼天机,好参妙谛;
下联:湖上风清月白,真空景象,即是如来。
杭州上天竺寺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帅文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-50